【原文注音】
所
【注释】 1.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不出家门就能把教化推行到国家。 2.弟:通“悌”。指弟弟对哥哥要尊重服从。 3.慈:长辈对晚辈的爱。 4.如保赤子:出自《尚书·周书·康诰》。如:与“若”同,好像。指的是作为国君保护老白姓就要像保护自己的婴儿一样。 5.中:指的是达到预期的目标。 6.让:谦让,礼让。 7.贪戾:贪婪暴戾。 8.机:古代弓箭上的机关,这里指的是关键。 9.偾(fèn):败坏之意。 10.尧舜:古代仁君的代表。率:带领、领导。 11.桀纣:桀:夏代的最后一位君主,残暴至极。纣: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两人与尧舜相对,是古代暴君的代表。 12.诸:“之于”的合音词。指具有这些善德。 13.非:指责。 14.恕:恕道之意。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的品德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 15.喻:知晓、明白。
【译文】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是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控制民众的原则。《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相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己所喜爱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的行为,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不会有的事情。因此,国家的治理,在于先调整好家族。
【原文注音】
《
【注释】 16.《诗》:此指《诗经·周南·桃夭》。 17.夭夭:鲜美的样子。 18.蓁蓁(zhēn):浓密茂盛的样子。 19.之子:与 “之女子于归”同,是说女子出嫁。 20.宜:适宜,和睦。 21.《诗》:此指《诗经·小雅·蓼萧》。 22.宜兄宜弟:是尊敬兄长、爱护兄弟之意。 23.《诗》:此指《诗经·曾风·鸬鸠》。 24.仪:仪容。忒(tuī):差错。 25.正:匡正,教正。四国:四方各国。 26.法:效法。
【译文】 《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人民。《诗经》上说:“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能使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各谋其位,百姓才能效法。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调整好家族。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