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音】
所
【注释】 1.老老:第一个“老”是动词,指的是把老人当做老人看待的意思。老老,尊敬老人之意。 2.长长:敬重长辈之意。 3.恤:体恤怜爱之意。孤:指的是幼年丧父的孤儿。倍:通“背”,背离、背叛之意。 4.絜(xié):度量之意。矩:画矩形所用的尺子,是规则、法度之意。絜矩之道: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指一言一行要有模范作用。 5.《诗》:此指《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6.乐:欢快、喜悦之意。只:助词,无意义。 7.好(hào):喜好。 8.恶(wù):厌恶。 9.《诗》:此指《诗经·小雅·节南山》。 10.节:通“截”,高耸的样子。 11.维:语气词,无意义。岩岩:险峻之意。 12.赫赫:显赫,显著的样子。师尹:指的是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 13.具:通“俱”。尔:你。瞻:瞻仰、仰视之意。 14.僇(lù):杀戮之意。
【译文】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这就是所说的模范作用。
【原文注音】
《
【注释】 15.《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16.丧师:丧失民心。 17.克:能够。配:与……相符。 18.仪:应该。监:警戒,鉴戒。 19.峻:大。不易:不易保有。 20.道:说。
【译文】 《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出了差错就会被天下百姓杀掉。《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应以殷朝的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易啊。”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原文注音】
是
【注释】 1.此:才。 2.用:用度。 3.外本内末:指本末倒置。外:疏远,轻视。内:亲近,重视。 4.争民:民众互相争斗之意。施夺:抢夺财富。 5.悖(bèi):逆、反。 6.货:财富。
【译文】 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
【原文注音】
《
【注释】 7.常:恒常留驻一方。 8.道:说。 9.《楚书》是楚昭王时编写的史书。 10.楚国无为宝,惟善以为宝:出自《楚书》。王孙圉受楚昭王之命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之事。王孙圉回应说楚国从来不把美玉当珍宝,而只是将那些和观射父一样的大臣看做珍宝。 11.舅犯: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名狐偃,字子犯。 12.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亡人:逃亡之人,特指重耳。子犯对重耳说这些话的历史情形是,晋僖公四年,晋献公因听信谗言,逼迫太子中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回国执政。子犯得知此事,认为不能回去,随即对重耳说了这样的话。
【译文】 《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
【原文注音】
《
【注释】 1.《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2.断断:心地诚实之意。 3.休休:胸怀宽广之意。 4.有容:指能够包容人。 5.彦圣:德才兼备之意。彦:美好。圣:开明。 6.不啻(chì):不只是。 7.实:是。 8.媢(mào)疾:嫉妒之意。 9.违:阻碍之意。俾(bǐ):使得。 10.殆:危险。 11.放流:流放。 12.迸:驱逐之意。四夷:东南西北各方之夷。夷是古代东方的百姓。 13.中国:指的是国家的中心地区。 14.举:举荐。 15.先:优先。 16.命:是“慢”之误字。轻慢之意。 17.退:黜退。 18.过:过错。 19.好(hào)人之所恶(wù):喜好众人所厌恶的。 20.拂:逆,违背。 21.菑(zāi):同灾。逮:等到之意。夫:助词,无意义。
【译文】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能够留用这人,便能够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对百姓是多么有利啊。如果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别人德才兼备,就阻拦他施展才干。不能留用这样的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种人也实在是危险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的中心地区。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能够爱人,能够恨人。看到贤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尽快使用,这是怠慢。看到不好的人却不能摈弃,摈弃了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喜欢人所厌恶的,厌恶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了人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原文注音】
是
【注释】 22.大道:常理正道。 23.骄泰:放肆骄奢。 1.生:生产。 2.食:享用。 3.疾:迅速。 4.舒:舒缓,缓慢。 5.发身:修炼身心。发:发起之意。 6.不终:不成功。 7.府库:存放国家贵重器物的地方。 8.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蔑。 9.乘(shèng):是四匹马拉的车,古代大夫级的待遇。 10.伐冰之家:办丧事时能够用冰来保存尸体的人家。卿大夫以上的大官能享受的待遇。 11.百乘之家:家中有一百辆车,是古代的大家族,通常是有封地的诸侯王。 12.聚敛之臣:聚敛民财的家臣。 13.盗臣:指盗窃公家财物的家臣。 14.长(zhǎng)国家:成为一国之长,指的是帝王。务:致力于。 15.彼:这里指国君。 16.为:治理。 17.无如之何:拿它没有办法。
【译文】 因此,君子所有的高尚德行,一定要忠诚老实才能够获得,骄纵放肆便会失去。发财致富有这样一条原则: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有德行的人会舍财修身,没有德行的人会舍身求财。没有居上位的人喜爱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完不成自己事业的;没有国库里的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卿大夫家不饲养牛羊;拥有马车百辆的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贼式的家臣。”这是说,国家不应把财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掌管国家大事的人只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国家服务,那么灾害就会一起来到,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就是说国家不要把财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当做利益。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