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日1,居易白2。微之足下3:自足下谪4江陵5至于今,凡枉赠答诗6仅百篇。每7诗来,或8辱序,或辱书,冠9于卷首,皆所以陈10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10为文因缘11,与年月之远近12也。仆13既受足下诗,又谕14足下此意,常欲承15答来旨16粗论歌诗大端17,并自述为文之意,总18为一书,致19足下前。累岁已来20,牵故少暇21,间22有容隙,或23欲为之;又自思所陈,亦无出24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25,卒26不能成就27其志28,以至于今。
月
【注释】 1.月日:古人书信草稿开头常标明“月日”,誉清时就写明准确的日期。 2.白:说。 3.足下: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元稹。 4.谪:被流放或降职。 5.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唐时为江陵府。元稹由于得罪宦官和权贵,从监察御史被贬到江陵,做士曹参军。 6.赠答诗:元稹赠给或酬答白居易的诗。 7.每:每次,每逢。 8.或:有时。 9.冠:做动词用,放在上面或前面的意思。 10.陈、叙;都是说明的意思。 10.陈、叙;都是说明的意思。 11.因缘:缘由,理由。 12.远近:先后。 13.仆:我,谦逊的说法。 14.谕:明白,领会。 15.承:奉,谦逊的说法。 16.来旨:来信的旨意。 17.大端:大的方面,基本道理。 18.总:概括起来。 19.致:送到。 20.累岁已来:几年以来。累岁,多年。 21.牵故少暇:为事故牵累,很少空闲。 22.间:间或,偶然。 23.或:有时。 24.无出:没有超出……之外。 25.数四:再三再四的意思。 26.卒:终。 27.成就:完成,实现。 28.其志:指上文说过的“常欲承答来旨”的心愿。
【译文】 月日,白居易,微之足下:自从足下被贬到江陵府到现在,你赠送和酬答我的诗已近一百首了。每逢寄诗来,你还不辞辛苦,有时作序,有时写信,都冠在卷头。这都是用来阐述古今诗歌的意义,并且说明自己做文章的缘由和年月的先后的。我既然接受了你的诗,又理解了你这番意图,也就常常想要回答来信,概略地谈谈诗歌的基本道理,并陈述自己做文章的意图,总起来写一封信,送到足下面前。但是,几年以来,为事故拖累,很少空睱。偶然有了空闲,有时想做这件事,又想到我所说的并没有超出足下的见解,所以有好几次都是铺开信纸又做罢了的。最终没能实现过去的心愿,直到如今。
今俟罪1浔阳2,除盥栉食寝3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4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5,忽6如会面,心所畜7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8,不知相去万里也。既而9愤悱之气10,思有所浊,遂追就前志11,勉为此书,足下幸12试为仆留意一省13。
今
【注释】 1.俟罪:待罪,任职的谦逊说法。 2.浔阳: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3.盥栉食寝:洗脸,梳头,吃饭,睡觉。 4.通州:今四川省达县。 5.开卷得意:打开卷轴阅读,领会文章的意旨。 6.忽:恍恍忽忽的样子。 7.蓄:蓄积,怀藏。 8.自疑:自己迷迷胡胡的。 9.既而:过后。 10.愤悱之气: 内心的郁愤不平的感情。 11.遂追就前志:于是回想起过去的心愿。前志,指上文说过的“不能成就其志”的志。 12.幸:希望,表示尊敬的意思。 13.省:察,看看。
【译文】 现在被贬调到浔阳任职,除去起居饮食之外,没有别的事可做,于是就浏览你到通州去时留下的二十六轴新旧文章,开卷阅读领会其中的含意,真好像和你会面谈心一样。我长时蓄积于内心的想法,便想一吐为快,恍恍惚惚感觉你还在面前,竟忘记了你是在遥远的通州。从而,我的郁积不平的感情想要有所发泄,于是就回忆起从前的心愿,勉力地写了这封信。希望足下为我用心看一看,是很以为荣幸的。
夫文,尚1矣,三才2各有文。天之文三光3首之4;地之文五材5首之;人之文六经6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7,莫先乎情8,莫始乎言9,莫切乎声10,莫深乎义11。诗者,根情,苗言,华12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騃13,微及豚鱼14,幽及鬼神15。群16分而气17同,形异而情18一。未有声入19而不应、情交20而不感者。
夫
【注释】 1.尚:早,久,指起源很早,历史很久。 2.三才:指天、地、人。 3.三光:指日、月、星。 4.首之:为……之首。这个“首之”和以下两个“首之”的“之”分别代表“天之文” “地之文” “人之文”。 5.五材:指水、火、木、金、土,也称五行。 6.六经:指儒家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7.感人心者:感动人心的事物。 8.莫先乎情:没有比情更先的,即首先是感情。莫,没有什么。 9.莫始乎言:没有比言更早的。 10.莫切乎声:没有比声更切合的。切,贴近,切合。 11.莫深乎义:没有比义理深的。 12.华:花。 13.愚骏:愚蠢,是圣贤的反面。 14.豚龟:代表微小低级的动物。 15.幽及鬼神:幽暗如鬼神。 16.群:类,种类。 17.气:气质。 18.声情:指诗的音韵和情感。 19.入:刺激。 20.交:接触。
【译文】 所谓文,起源真是太久远了。三才都有自己的文:上天的文,以三光为首;大地的文,以五材为首;人间的文,以六经为首。就拿六经来说,《诗经》又是为首的。为什么呢?因为圣人就是用诗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上自圣贤,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鱼,幽隐如鬼神,种类有别而气质相同,形体各异而感情一致。接受声音的刺激而不产生反响,接触到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不感应,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圣人知其然1,因2其言,经3之以六义4;缘其声,纬之以五音5。音有韵6,义有类7。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8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9,贯微洞密10,上11下12通13而一气14泰15,忧乐合而百志16熙。五帝17三皇18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19者,揭此以为大柄21,决此以为大窦22也。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23,则知夏政24荒25矣。言者无罪,闻者足诫,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26焉。
圣
【注释】 1.然:这样,指诗的性质和作用。 2.因:同下句的“缘”,都是“根据”、“按照”的音思。 3.经:同下句的“纬”,都是“熔裁”、“统帅”、“贯串”的意思。 4.六义:指《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前三项,指《诗经》的体裁。后三项指《诗经》的表现方法。 5.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表示声音的高低清浊的名称。 6.音有韵:五音有韵律。 7.义有类:六义有类分。 8.类举:类分明确。举,揭示出来。 9.孕大含泺:包含博大精深的道理。孕、含,都是“包含”的意思。 10.贯微洞密:贯通隐密细微的事物。贯、洞,贯通。 11.上:指天子。 12.下:指老百姓。 13.通:沟通。 14.一气:天地之气。 15.泰:通。 16.百志:各种各样的人的心愿。熙:安乐,和乐。 17.帝:指黄帝、颛顼、喾、尧,舜。 18.三皇:伏羲、女娲、神农。这里代表古圣先贤。 19.垂拱而理:垂衣拱手而治。 21.柄:权衡。 22.大窦:大经大法。 23.五子洛油之歌:相传夏王太康不关心人民,被羿所逐。太康的兄弟五人待太康于洛油,作歌。 24.政:政事。 25.荒:荒废。 26.两尽其心:互相都表现出各自的用心。两,互相。
【译文】 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根据言语的状况,把它纳入六义,按照声音的形态,把它鎔入五音,使之合于规范。五音有规律,六义有类分。韵律协调言语就通顺,语言顺畅声音就容易动人。类分明确情感就得以表现,情感得以表现就容易感人。这样一来,其中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贯穿着隐密细微的事物。天子和平民就以上下沟通,天地之气就能彼此相交,人们的忧乐相同,人人的心意也就达到和乐。三皇五帝所以按正确的道理去办事,垂衣拱手就把国家治理很好,原因就在于掌握了诗的义和音,把这作为主要权衡;也辩明了诗的义和言,把这作为主要的法宝。因此,听到“元首明,股肱良”这样的歌,就知道虞舜时代治道昌明。听到五子洛汭这样的歌,就知道夏太康的政事已经荒废。用诗讽谕的人没有罪过,听到这种讽喻的人可以作为戒鉴。实行讽谕的和听到这到讽谕的各尽自己的心力。
洎1周衰秦兴,采诗官2废,上不以诗补察3时政,下不以歌泄导4人情5。用至于谄成之风6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矣。国风变为骚辞7,五言始于苏、李8。诗骚9皆不遇10者,各系其志11,发而为文。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12,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然去《诗》未远,梗概13尚存。故兴14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15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虽义类不具16,犹得风人之什二三17焉。于时六义始缺矣。晋、宋18已还19,得者盖寡20。以康乐21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22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23、鲍24之流,又狭于此。如梁鸿25《五噫》之例者,百无一二。于时六义浸26微矣!陵夷27至于梁、陈间,率28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29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30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31”,因雪以愍征役;“棠棣之华32”,感华以讽兄弟;“采采芣苡33”,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34而义归于彼35。反是者,可乎哉!然则“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36,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37矣。
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