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音】
皇
【注释】 1.皇帝二载:即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2.初吉:朔日,即初一。 3.杜子:杜甫自称。征:行。 4.苍茫:指战乱纷扰,家中情况不明。问:探望。 5.维时:即这个时候。维,发语词。艰虞:艰难和忧患。 6.朝野:指在朝做官的和在野的老百姓。 7.恩私被:指诗人自己独受皇恩允许探家。 8.蓬荜:蓬门荜户,指穷人住的草房。 9.诣:赴、到。阙下:朝廷。 10.怵惕:恐惧不安。 11.乏:缺少。谏诤:臣下对君上直言规劝。杜甫时任左拾遗,职属谏官,谏诤是他的职守。姿:姿态,这里指品质。 12.经纬:织布时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这里用作动词,比喻有条不紊地处理国家大事。固密勿:本来就谨慎周到。 13.东胡:指安史叛军。《新唐书·安禄山传》:“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新唐书·史思明传》:“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故把安、史皆指为东胡。 14.臣甫:用的是一般章奏上的字面,可见写此诗的目的是准备给皇帝看的。愤所切:深切的愤怒。 15.行在:皇帝在外临时居住的处所。 16.疮痍:创伤。 17.忧虞:忧虑。
【译文】 当朝皇帝即位第二年的秋季,闰八月初一那一日。我杜某人将要向北远行,苍茫中去探问家室。这时世正遭受艰危,朝野很少有空闲之日。想来惭愧只有我蒙受皇恩,下诏允许我回归蓬荜。我到宫阙下拜辞,恐惧不安走了好久还未走出。虽然缺乏敢于谏诤的姿态,却总生怕皇上思虑有疏失。皇上确是中兴的英主,筹划国策本来就谨慎细密。东胡叛乱至今还没有平息,这使臣甫愤恨并关切。挥泪告别仍恋行,走到路上仍恍恍惚惚。天下尽是创伤,我的忧怨何时可完毕!
【原文注音】
靡
【注释】 1.靡靡:行步迟缓。阡陌:田间小路。 2.眇:稀少,少见。 3.明灭:忽明忽暗。 4.屡得:多次碰到。 5.邠郊:邠州(今陕西彬县)。郊:郊原,即平原。 6.荡潏(yù):水流动的样子。 7.猛虎:这里是形容山上怪石状如猛虎。 8.石戴古车辙:石上印着古代的车辙。 9.“青云”两句:耸入青云的高山引起诗人很高的兴致,他觉得山中幽静的景物也很可爱。 10.罗生:罗列丛生。 11.濡:滋润。 12.桃源:即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13.拙:笨拙,指不擅长处世。 14.坡陀:山岗起伏不平。鄜畤(fū zhì):即鄜州。春秋时,秦文公在鄜地设祭坛祀神。畤,即祭坛。 15.木末:树梢。这两句是说杜甫归家心切,行走迅速,已到了山下水边,而仆人却落在后边的山上,远望像在树梢上一样。 16.鸱(chī)鸟:一作“鸱鸮”,猫头鹰。 17.卒:仓促。这里指的是至德元年(756)安禄山攻陷洛阳,哥舒翰率三十万(诗中说“百万”是夸张的写法)大军据守潼关,杨国忠迫其匆促迎战,结果全军覆没。 18.为异物:指死亡。 19.堕胡尘:指至德元年(756)八月杜甫被叛军所俘。
【译文】 拖拖沓沓地穿过田间小路,人烟渺茫一片萧条。遇见的人许多都带着创伤,痛苦呻吟创口还流血。回头看到风翔县,旗帜在傍晚忽明忽灭。向前登上一重重寒山,屡屡发现战士饮马的水窟。到了邠州郊外像走进地底,泾水在其中奔流荡潏。猛虎蹲立在我的跟前,吼啸声震荡山谷苍崖仿佛会崩裂。今秋菊花开的花朵,石道上留下古代的车辙。青云引动起高雅的兴致,幽居也很可欢悦。山里野果都很琐细,到处生长着橡实和山栗。有的红得像朱砂,有的黑得像点漆。凭借雨露的滋润,不论是甜是苦都一齐结果实。遥想那世外桃源里边,更加感慨生世太拙。在坡陀上遥望鄘州,山岩山谷交相出没。我已走到了水边,我的仆人还在远树的梢末。鸱鸟在枯桑树上鸣叫,野鼠乱拱洞穴。夜深时分我走过战场,寒冷的月光映照着白骨。回想起潼关百万大军,那时侯败得为何如此仓促?就使秦中一大半百姓,被残害成为鬼物!何况我曾经堕入胡尘,等到回家已尽是花白头发。
【原文注音】
经
【注释】 1.经年:一整年。 2.衣百结:衣服打满了补丁。 3.耶:爷。 4.垢腻脚不袜:身上污脏,没穿袜子。 5.补缀才过膝:女儿们的衣服既破又短,补了又补,刚刚盖过膝盖。唐代时妇女的衣服一般要垂到地面,才过膝是很不得体的。补缀,一作“补绽”。 6.天吴:神话传说中虎身人面的水神。此与“紫凤”都是指官服上刺绣的花纹图案。褐:袄。 7.情怀恶:心情不好。 8.凛慄:寒冷的样子,冷得哆嗦。 9.“粉黛”两句:意思是,解开包有粉黛的包裹,其中也多少有一点衾、绸之类。 10.痴女:不懂事的女孩子,这是爱怜的口气。栉(zhì):梳头。 11.移时:费了很长的时间。施:涂抹。朱铅:红粉。 12.狼藉:杂乱,不整洁。画眉阔:唐代女子画眉,以阔为美。 13.嗔喝:生气地喝止。 14.翻思:回想起。 15.聒:吵闹。 16.生理:生计,生活。
【译文】 离别了一年回到这茅屋,妻儿衣裳成了百结。放声痛哭激荡起松林回响,泉流声悲也好像一起在呜咽。平生所娇养的儿子,脸色白得赛过白雪。看见了父亲就转过脸来哭闹,身上垢腻光脚不穿袜。床前两个小女孩,补绽的旧衣裳才遮过两膝。海图被拆散了波涛,旧绣移补得曲曲折折。绣在上面的天吴和紫凤,颠倒地缝补上短褐。老夫情绪恶劣,又吐又泻躺了好几日。做官的囊中岂能没有财帛,怎会救不了你们寒颤凛慄?打开包裹取出粉黛,被褥床帐要稍稍张罗陈列。瘦妻脸上又见光采,痴女头发自己梳栉。学她妈妈没有什么不摆弄,清早梳妆随手往脸上涂抹。一会儿涂胭脂一会儿擦粉,乱七八糟把眉毛涂得那么阔。我能活着回来看着孩子们,好像忘记了饥渴。问我事情抱着拉我胡须,谁能对他们责怪呼喝?反而想起困在贼窝的愁苦,我心甘情愿受他们乱聒。刚回家要宽慰心意,生计哪顾得上谈说!
【原文注音】
至
【注释】 1.至尊:对皇帝的尊称。蒙尘:指皇帝出奔在外,蒙受风尘之苦。 2.休练卒:停止练兵。意思是结束战争。 3.妖氛豁:指时局有所好转。 4.回纥:唐代西北部族名。当时唐肃宗向回纥借兵平息安史叛乱,杜甫用“阴风”“惨淡”来形容回纥军,暗指其好战嗜杀,须多加提防。 5.其王:指回纥王怀仁可汗。助顺:指帮助唐王朝。当时怀仁可汗派遣其太子叶护率骑兵四千助讨叛乱。 6.善驰突:长于骑射突击。 7.此辈少为贵:这种兵还是少借为好。一说是回纥人以年少为贵。 8.四方服勇决:四方的民族都佩服其骁勇果决。 9.鹰腾:形容军士如鹰之飞腾,勇猛迅捷,奔跑起来比飞箭还快。 10.圣心颇虚伫:指唐肃宗一心期待回纥兵能为他解忧。 11.时议气欲夺:当时朝臣对借兵之事感到担心,但又不敢反对。 12.伊洛:两条河流的名称,都流经洛阳。指掌收:轻而易举地收复。 13.西京:长安。不足拔:不费力就能攻克。 14.俱发:和回纥兵一起出击。 15.青徐:青州、徐州,在今山东、苏北一带。 16.旋瞻:不久即可看到。略:攻取。恒碣:即恒山、碣石山,在今山西、河北一带,这里指安禄山、史思明的老巢。 17.昊天:古时称秋天为昊天。 18.肃杀:严正之气。这里指唐朝的兵威。 19.“祸转”两句:亡命的胡人已临灭顶之灾,消灭叛军的大势已成。 20.皇纲:指唐王朝的帝业。
【译文】 至尊还流亡在外,几时可以不再训练兵卒?抬头观看天色改变,觉得妖气正被清除。阴风从西北吹来,惨淡地随着回纥。回纥的王愿意助顺,回纥的习俗善于驰突。送来了战士五千人,赶来了战马一万匹。这些兵马以少为好,四方都服他勇决。所用的都像鹰腾,破敌比箭还要快疾。皇上颇为虚心期待,舆论可有点沮丧气夺。伊洛指掌可收复,西京更不足攻拔。官军请求深入,养精蓄锐正可进发。这一举可以打开青、徐,转眼拿下恒山、碣石。秋天本多霜露,正气有所肃杀。祸机转移已到亡胡之年,局势大定已到擒胡之月。胡人的命运岂能长久,皇朝的纲纪本不该断绝。
【原文注音】
忆
【注释】 1.“忆昨”一句:意思是,追忆至德元年(756)六月唐玄宗奔蜀,跑得很慌张。又发生马嵬兵谏之事。 2.奸臣:指杨国忠等人。葅醢(jū hǎi):剁成肉酱。 3.同恶:指杨氏家族及其同党。荡折:清除干净。 4.“不闻”两句:史载夏桀宠妺喜,殷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爱褒姒,皆导致亡国。这里的意思是,唐玄宗虽也为杨贵妃兄妹所惑,但还没有像夏、商、周三朝的末代君主那样弄得不可收拾。 5.宣:周宣王。光:汉光武帝。明哲:英明圣哲。 6.桓桓:威严勇武。陈将军:陈玄礼,时任左龙武大将军,率禁卫军护卫玄宗逃离长安,走至马嵬驿,他支持兵谏,当场格杀杨国忠等,并迫使玄宗缢杀杨贵妃。 7.钺(yuè):大斧,古代天子或大臣所用的一种象征性的武器。 8.微:若不是,若没有。尔:你,指陈玄礼。人尽非:人民都会被胡人统治,化为夷狄。 9.大同殿:玄宗经常朝会群臣的地方。 10.白兽闼(tà):未央宫白虎殿的殿门,唐代因避太祖李虎的讳,改虎为兽。 11.都人:指长安人民。翠华:以翠羽为饰的旌旗,指皇帝的仪仗。 12.金阙:金饰的宫门,指长安的宫殿。 13.园陵:指唐朝先皇帝的陵墓。固有神:本来就有神灵护卫。 14.数:礼数。 15.煌煌:光辉盛大。太宗:指李世民。
【译文】 回想起当时狼狈之初,事情就跟古代有别。奸臣终于被诛杀,同恶的人跟着被扫荡离析。没有出现像夏殷那样的衰亡,是由于处死了宠妃褒姒和妲己。像周汉能再度获得兴盛,是靠像宣王、光武那样的明哲。还有武勇的陈将军,执行诛讨奋发忠烈。如果没有你大家都完了,而如今国家依旧能复兴。凄凉的大同殿,寂寞的白兽闼。京城居民望着翠华重临,佳气会再向金阙。先帝园陵本有神灵,打扫的礼数不能缺失。辉煌的太宗文皇帝功业,功业建树极为宏达。
757年(至德二年)杜甫出于为国而奋不顾身,仍想积极履行谏诤职责,肃宗对此并不乐意,在八月底下“墨制”(皇帝用黑笔亲书的诏令)准他鄜州探家。这一年闰月的八月初一日,杜甫自凤翔出发赴鄜州,到达后写了这首《北征》。
杜甫的这首长篇叙事诗共有一百四十句,它像是用诗歌体裁来写的陈情表,是他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他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的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全诗分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人所在的鄜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这首诗像上表的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读者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样的陈情表的构思,是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聚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诗人深深懂得,当他在苍茫暮色中踏上归途时,国家正处危难,朝野都无闲暇,一个忠诚的谏官是不该离职的,与他的本心也是相违的。因而他忧虞不安,留恋恍惚。正由于满怀忧国忧民,他沿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的是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总之,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这一切,汲取这教训。因此,回到家里,他虽然获得家室团聚的欢乐,却更体会到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战乱年代的辛酸苦涩,不能忘怀被叛军拘留长安的日子,而心里仍关切国家大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可见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诗人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遇艰难。这是全诗伴随着忧国忧民主题思想而交织起伏的个人感慨,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肃宗皇帝放他回家探亲,其实是厌弃他,冷落他。这是诗人心中有数的,但他无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涩地叙述、议论、描写这次皇恩放回的格外优遇:在国家危难、人民伤亡的时刻,他竟能有闲专程探亲,有兴观赏秋色,有幸全家团聚。这一切都违反他爱国的志节和爱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尴尬难堪。因而在看到山间丛生的野果时,他不禁感慨天赐雨露相同,而果实苦甜各别;人生于世一样,而安危遭遇迥异;他自己却偏要选择艰难道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诗人看到妻子儿女穷困的生活,饥瘦的身容,体会到老妻和爱子对他的体贴,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娇痴,回想到他自己舍家赴难以来的种种遭遇,不由得把一腔辛酸化为生聚的欣慰。这里,诗人的另一种处境和性格,一个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的形象,便生动地显现出来。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坚信大唐国家的基础坚实,期望唐肃宗能够中兴。这是贯穿全诗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出发点。因此他虽然正视国家战乱、人民伤亡的苦难现实,虽然受到厌弃冷落的待遇,虽然一家老小过着饥寒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现实,而是坚持大义,顾全大局。他受到形势好转的鼓舞,积极考虑决策的得失,并且语重心长地回顾了事变以后的历史发展,强调指出事变使奸佞荡析,热情赞美忠臣除奸的功绩,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意愿,歌颂了唐太宗奠定的国家基业,从而表明了对唐肃宗中兴国家的殷切期望。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诗人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恢复唐太宗的业绩,对唐玄宗有所美化,对唐肃宗有所不言,然而应当承认,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是达到时代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的。 综上可见,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像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即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炼,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含有感慨和寄托,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观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平叛形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是指叛军失败;而阴风飘来则暗示了诗人对回纥军的态度。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那便和章表没有区别了。因而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于表现这首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