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 现 代 ) 王 国 维
有 有 我 之 境 , 有 无 我 之 境 。“ 泪 眼 问 花 花 不 语 , 乱 红 飞 过 秋 千 去 。”“ 可 堪 孤 馆 闭 春 寒 , 杜 鹃 声 里 斜 阳 暮 。” 有 我 之 境 也 。“ 采 菊 东 篱 下 , 悠 然 见 南 山 。”“ 寒 波 澹 澹 起 , 白 鸟 悠 悠 下 。” 无 我 之 境 也 。 有 我 之 境 , 以 我 观 物 , 故 物 我 皆 著 我 之 色 彩 。 无 我 之 境 , 以 物 观 物 , 故 不 知 何 者 为 我 , 何 者 为 物 。 古 人 为 词 , 写 有 我 之 境 者 为 多 , 然 未 始 不 能 写 无 我 之 境 , 此 在 豪 杰 之 士 能 自 树 立 耳 。
境 非 独 谓 景 物 也 。 喜 怒 哀 乐 , 亦 人 心 中 之 一 境 界 。 故 能 写 真 景 物 , 真 感 情 者 , 谓 之 有 境 界 。 否 则 谓 之 无 境 界 。
境 界 有 大 小 , 不 以 是 而 分 优 劣 。“ 细 雨 鱼 儿 出 , 微 风 燕 子 斜 ” 何 遽 不 若 “ 落 日 照 大 旗 , 马 鸣 风 萧 萧 ”。“ 宝 帘 闲 挂 小 银 钩 ” 何 遽 不 若 “ 雾 失 楼 台 , 月 迷 津 渡 ” 也 。
词 至 李 后 主 而 眼 界 始 大 , 感 慨 遂 深 , 遂 变 伶 工 之 词 而 为 士 大 夫 之 词 。 周 介 存 置 诸 温 韦 之 下 , 可 为 颠 倒 黑 白 矣 。“ 自 是 人 生 长 恨 水 长 东 ”、“ 流 水 落 花 春 去 也 , 天 上 人 间 ”, 《 金 荃 》 《 浣 花 》 , 能 有 此 气 象 耶 ?
古 今 之 成 大 事 业 、 大 学 问 者 , 罔 不 经 过 三 种 之 境 界 :“ 昨 夜 西 风 凋 碧 树 。 独 上 高 楼 , 望 尽 天 涯 路 。” 此 第 一 境 界 也 。“ 衣 带 渐 宽 终 不 悔 ,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 此 第 二 境 界 也 。“ 众 里 寻 他 千 百 度 , 蓦 然 回 首 , 那 人 却 在 , 灯 火 阑 珊 处 。” 此 第 三 境 界 也 。 此 等 语 皆 非 大 词 人 不 能 道 。 然 遽 以 此 意 解 释 诸 词 , 恐 为 晏 欧 诸 公 所 不 许 也 。
大 家 之 作 , 其 言 情 也 必 沁 人 心 脾 , 其 写 景 也 必 豁 人 耳 目 。 其 辞 脱 口 而 出 , 无 矫 揉 妆 束 之 态 。 以 其 所 见 者 真 , 所 知 者 深 也 。 诗 词 皆 然 。 持 此 以 衡 古 今 之 作 者 , 可 无 大 误 也 。
诗 人 对 宇 宙 人 生 , 须 入 乎 其 内 , 又 须 出 乎 其 外 。 入 乎 其 内 , 故 能 写 之 。 出 乎 其 外 , 故 能 观 之 。 入 乎 其 内 , 故 有 生 气 。 出 乎 其 外 , 故 有 高 致 。 美 成 能 入 而 不 出 。 白 石 以 降 , 于 此 二 事 皆 未 梦 见 。
* 注音校对中...
(近现代)王国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④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出自元好问的《颖亭留别》。⑤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杜甫的《水槛遣心·其一》。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自杜甫的《后出塞·其二》。⑦宝帘闲挂小银钩 :出自秦观的《浣溪沙》。⑧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出自秦观的《踏莎行》。⑨李后主:即李煜。⑩伶工:古时指乐师或演员。⑪周介存:即周济,字介存,清词论家,词人。⑫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出自李煜的《乌夜啼》。⑬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李煜的《浪淘沙》。⑭罔(wǎng):没有。⑮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也有人认为是欧阳修所作。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⑱晏欧:晏同叔和欧阳修。⑲美成:即周邦彦。⑳白石以降:自从姜夔以后。白石,即姜夔,号白石道人。
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无我之境,是忘记了自我,用物去看待物,所以不知道自身是什么也不知道外物是什么。古人作词,大部分写的都是有我之境,杰出的人士却能独树一帜写出无我之境。 境界不仅仅是指景色和事物。喜怒哀乐每一项都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的人,那他才是有境界的。否则就是无境界。 境界有大也有小,不能以大小为标准来评判孰优孰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比不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哪里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了。 词到了李煜那里眼界才开始变阔大,感慨逐渐加深,慢慢地由乐师戏子的词变成士大夫的词。周介存把他的词列在温庭筠和韦应物的下面,真是颠倒了黑白。“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这样的气象? 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大作家的作品,表述情绪会让人感觉内心清新爽朗,写景也一定会让人开拓视听。他们的话语脱口而出,没有刻意的揉捏装扮。这是因为他们能看到事物怎正的状态,能了解到事物的深处。诗词都是这样。用这个方法来衡量古今的作者,不会有大的错误。 诗人面对宇宙人生,应该进入其中,又应该游离其外。进入其中,所以能描写它。游离其外,所以能观察它。进入其中,所以有生气。游离其外,所以有高雅的情致。周邦彦能进却不能出来。自姜夔以来,这两种状态在梦里也没有见过啊。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②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
更多的了解作者?请参考王国维的著名诗词。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